无锡 “碳普惠” 试验:积分换奖励 探索城市低碳路
无锡 “碳普惠” 试验:积分换奖励 探索城市低碳路
无锡 “碳普惠” 试验:积分换奖励 探索城市低碳路在无锡,一个旧快递箱能兑换地铁票,爬一次山可(shānkě)积累“绿色财富”,万亩竹林默默中和着城市活动的(de)碳排放……这些看似不起眼(bùqǐyǎn)的举动,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太湖之滨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则。自2020年在全国(quánguó)率先探索“碳普惠”机制以来,无锡已(yǐ)累计开发自愿减排量达1.4万吨。
碳时尚APP:低碳行为化作“绿色存款(cúnkuǎn)”
随着“碳(tàn)普惠(pǔhuì)”机制落地,无锡搭建起“碳时尚”APP这一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(涵盖 APP、小程序、融媒体等),并开发完成绿色出行、互动体验、绿色金融、大型活动(huódòng)“碳中和”等10个应用场景,让低(dī)碳行为充满趣味。
点开“碳时尚”小程序,既能(jìnéng)扫码借袋,也能加入志愿者(zhìyuànzhě)队伍,系统学习低碳知识,甚至以主办方的(de)视角举办低碳活动。在超市,使用“共享购物袋”替代(tìdài)一次性塑料袋,每次重复使用(chóngfùshǐyòng)都能积累绿色积分;在无锡的菜鸟驿站,市民随手投递的旧快递箱,经过碳普惠体系核算后,可兑换成地铁卡;就(jiù)连日常的垃圾分类,也成为了市民赚取积分的“小窍门”。
碳时尚APP页面。图片(túpiàn)来源/太湖碳普惠绿色发展中心
据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王海明介绍,“碳普惠”是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,它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量化并赋予一定(yídìng)价值。就如同“绿色标尺”,用于判断个人的低碳行为,并通过商业激励(jīlì)、政策鼓励和减排量交易等(děng)方式,促使居民参与到碳减排生活方式中。碳时尚APP上线后,已(yǐ)悄然(qiǎorán)走进130多万市民的生活,累计发放步行(bùxíng)、骑行、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奖励7000余份。
2023年,一位市民因(yīn)坚持低碳出行,在“碳时尚”年度抽奖中幸运地赢得一辆新能源汽车(qìchē)。她兴奋地说:“平时爬山、坐地铁时打卡会获得抽奖码(mǎ),没想到真中奖(zhòngjiǎng)了。” 她也积极倡导更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,加入低碳活动行列(hángliè)。这些场景激励着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,正如无锡市太湖碳普惠绿色发展中心副(fù)主任万浩所言:“市民的(de)一小步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,我们有责任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。”
如果说“碳(tàn)时尚(shíshàng)”APP是市民(shìmín)的“绿色存折”,那么“竹林碳汇”就是城市的“绿色银行(yínháng)”。自2023年起,宜兴阳羡旅游集团通过科学(kēxué)养护竹林,每年可固定约4000吨二氧化碳。无锡市太湖碳普惠绿色发展中心主任俞霞感慨道:“以前办活动,碳中和要靠购买外地碳指标,现在直接用本地的竹林碳汇,既省钱又环保。”
在(zài)居民日常生活方面,2023年全面启动的“零碳社区(shèqū)”试点建设工作,为市民打造出有归属感和(hé)舒适感的居住地。对于减排潜力较大或低(dī)碳基础较好的社区,无锡市分类实施绿色降碳技术(jìshù),形成示范带动效应。比如,位于雪浪街道的绿地天空(tiānkōng)树房屋平台上,总面积超2.5万平方米的超大绿化屋顶“镶嵌”在周边50余幢居民楼中,让社区居民推窗见绿。
在日常出行中,低碳(tàn)科技也随处可见。智能快递车自动识别红绿灯、无人驾驶小巴穿梭街巷、搭载车联网技术的公交车实时传输数据。在30多个公共交通优先路口,车联网技术使车辆(chēliàng)平均等候时间减少(jiǎnshǎo)54秒,每辆车年碳排放量降低5%。今年,无锡站启动的空调系统(xìtǒng)改造工程,借助空调动力强化技术、自动在线清洗技术等一系列绿色(lǜsè)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,对空调系统开展精细化管控,既为游客出行“降温”,也为承载(chéngzài)百年历史的无锡站注入绿色活力(huólì)。
无锡(wúxī)无人驾驶小巴。图片来源/无锡新传媒
数据见证着无锡的(de)低碳决心,“十四五(shísìwǔ)”前4年,无锡能耗强度累计降幅达20.2%,超额完成省定14%的目标。今年6月发布的《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(sānnián)行动(xíngdòng)方案》明确(míngquè)规划,到2027年底,将建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、20家以上零碳工厂。从(cóng)点滴日常到城市发展,碳普惠机制如同纽带,将城市各个角落与低碳生活紧密相连,让绿色生活在无锡真正“触手可及”。
资料来源(láiyuán):无锡市人民政府、无锡日报、江南晚报、无锡新传媒
在无锡,一个旧快递箱能兑换地铁票,爬一次山可(shānkě)积累“绿色财富”,万亩竹林默默中和着城市活动的(de)碳排放……这些看似不起眼(bùqǐyǎn)的举动,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太湖之滨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则。自2020年在全国(quánguó)率先探索“碳普惠”机制以来,无锡已(yǐ)累计开发自愿减排量达1.4万吨。
碳时尚APP:低碳行为化作“绿色存款(cúnkuǎn)”
随着“碳(tàn)普惠(pǔhuì)”机制落地,无锡搭建起“碳时尚”APP这一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(涵盖 APP、小程序、融媒体等),并开发完成绿色出行、互动体验、绿色金融、大型活动(huódòng)“碳中和”等10个应用场景,让低(dī)碳行为充满趣味。
点开“碳时尚”小程序,既能(jìnéng)扫码借袋,也能加入志愿者(zhìyuànzhě)队伍,系统学习低碳知识,甚至以主办方的(de)视角举办低碳活动。在超市,使用“共享购物袋”替代(tìdài)一次性塑料袋,每次重复使用(chóngfùshǐyòng)都能积累绿色积分;在无锡的菜鸟驿站,市民随手投递的旧快递箱,经过碳普惠体系核算后,可兑换成地铁卡;就(jiù)连日常的垃圾分类,也成为了市民赚取积分的“小窍门”。
碳时尚APP页面。图片(túpiàn)来源/太湖碳普惠绿色发展中心
据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王海明介绍,“碳普惠”是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,它将企业与公众的减排行为量化并赋予一定(yídìng)价值。就如同“绿色标尺”,用于判断个人的低碳行为,并通过商业激励(jīlì)、政策鼓励和减排量交易等(děng)方式,促使居民参与到碳减排生活方式中。碳时尚APP上线后,已(yǐ)悄然(qiǎorán)走进130多万市民的生活,累计发放步行(bùxíng)、骑行、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奖励7000余份。
2023年,一位市民因(yīn)坚持低碳出行,在“碳时尚”年度抽奖中幸运地赢得一辆新能源汽车(qìchē)。她兴奋地说:“平时爬山、坐地铁时打卡会获得抽奖码(mǎ),没想到真中奖(zhòngjiǎng)了。” 她也积极倡导更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,加入低碳活动行列(hángliè)。这些场景激励着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,正如无锡市太湖碳普惠绿色发展中心副(fù)主任万浩所言:“市民的(de)一小步是城市文明的一大步,我们有责任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。”
如果说“碳(tàn)时尚(shíshàng)”APP是市民(shìmín)的“绿色存折”,那么“竹林碳汇”就是城市的“绿色银行(yínháng)”。自2023年起,宜兴阳羡旅游集团通过科学(kēxué)养护竹林,每年可固定约4000吨二氧化碳。无锡市太湖碳普惠绿色发展中心主任俞霞感慨道:“以前办活动,碳中和要靠购买外地碳指标,现在直接用本地的竹林碳汇,既省钱又环保。”
在(zài)居民日常生活方面,2023年全面启动的“零碳社区(shèqū)”试点建设工作,为市民打造出有归属感和(hé)舒适感的居住地。对于减排潜力较大或低(dī)碳基础较好的社区,无锡市分类实施绿色降碳技术(jìshù),形成示范带动效应。比如,位于雪浪街道的绿地天空(tiānkōng)树房屋平台上,总面积超2.5万平方米的超大绿化屋顶“镶嵌”在周边50余幢居民楼中,让社区居民推窗见绿。
在日常出行中,低碳(tàn)科技也随处可见。智能快递车自动识别红绿灯、无人驾驶小巴穿梭街巷、搭载车联网技术的公交车实时传输数据。在30多个公共交通优先路口,车联网技术使车辆(chēliàng)平均等候时间减少(jiǎnshǎo)54秒,每辆车年碳排放量降低5%。今年,无锡站启动的空调系统(xìtǒng)改造工程,借助空调动力强化技术、自动在线清洗技术等一系列绿色(lǜsè)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,对空调系统开展精细化管控,既为游客出行“降温”,也为承载(chéngzài)百年历史的无锡站注入绿色活力(huólì)。
无锡(wúxī)无人驾驶小巴。图片来源/无锡新传媒
数据见证着无锡的(de)低碳决心,“十四五(shísìwǔ)”前4年,无锡能耗强度累计降幅达20.2%,超额完成省定14%的目标。今年6月发布的《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(sānnián)行动(xíngdòng)方案》明确(míngquè)规划,到2027年底,将建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、20家以上零碳工厂。从(cóng)点滴日常到城市发展,碳普惠机制如同纽带,将城市各个角落与低碳生活紧密相连,让绿色生活在无锡真正“触手可及”。
资料来源(láiyuán):无锡市人民政府、无锡日报、江南晚报、无锡新传媒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